猪八戒因何事豪情万丈力压大师兄?
(西游说禅之七十二:口头论禅)
孙悟空有个口头禅叫“不打紧”,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,老孙看做小菜一碟,“不打紧不打紧”,事实上是一种信心、一种豪情、一种勇气。
今天怎么了?大师兄的豪情那去了?“不打紧”不见了!原来,他们一行遇到与往不同的灾难,即灾难不是妖怪引起的。没有妖怪能叫灾难吗?这却是天大的灾难!“妖怪”是一望无际的荆棘!唐僧犯难了,“徒弟啊,路痕在下,荆棘在上,只除是蛇虫伏地而游,方可去了。若你们走,腰也难伸,教我如何乘马?”
神通广大的孙大圣,忽然认怂了——他躲在后面,让著名的“口头禅”转移了“产权”。是谁胆敢藐视俺孙外公?猪八戒是也!今日的八戒豪情万丈,他说:“不打紧,等我使出钯柴手来,把钉钯分开荆棘,莫说乘马,就抬轿也包你过去。”
从来只做后勤部长的沙和尚也出主意了,他说放一把火,将荆棘烧光就完事了;好在孙悟空还有点良心,说烧也不是好办法,烧死人怎办?总算有点菩萨心肠。唐僧心里发慌,说“这般怎生得度?”豪情万丈的猪八戒在困难面前,方显英雄本色,他说师父啊,“要得度,还依我。”从来没有看到老猪这样积极主动,这么有办法,并且徒弟“度”师父,岂不奇哉?果真,天蓬元帅不是吹的,他一把钉钯,左右开弓,为取经团队开辟出一条阳光大道。
事情到此为止,也算告一段落,偏偏作者又弄出一个很有趣的灾难。当他们人困马乏的时候,唐僧被一群“诗友”强邀去做客,整整脱离了团队一个晚上。
应该说,这些“诗友”也不是特别“凶恶”的妖怪,只是想与唐僧交个朋友,谈谈修禅证道的心得体会。四位“诗友”长相奇特,文采斐然。他们请教唐僧什么是“禅”?
谈到“禅”这个问题,唐僧颇有心得,他“慨然不惧”,洋洋洒洒讲了一大通,什么禅是静的意思,如何做到自度度人,必须达到证悟的境界,等等。唐僧这一番高论,并没有说服这些“嗷嗷待哺”的“诗友”,因为在他们看来,天地万物,各有生长之道,只要顺其自然,笑傲风霜,何处不是道的境界?
唐僧看“演讲无功”,就与他们吟诗作对,搞得不亦乐乎。由于四位“诗友”在修行过程中,没有参透禅机,心中邪念未息,竟然强迫唐僧与妖仙苟合,最终坠入了邪道,被猪八戒的钉钯剿灭。这就是取经途中的荆棘岭和木仙庵故事。
这个故事非常奥妙,值得好好品味。想当年,禅宗大德船子德诚去度化夹山禅师的时候,大概就是这样。那时,夹山尚未悟道,当门人请教他什么是“法身法眼”时,他回答“法身无相、法眼无瑕”,被场下的大德耻笑,因为就像标准答案一样,谁都懂得。当时夹山没有悟道,说出来的无异于“口头禅”。后来,夹山寻访到船子德诚禅师,才被禅师点化而证悟,此时回答“法身法眼”是什么时,星星还是那颗星星,但这是自己证悟所得,效果就不一样了。
由此可见,孙悟空的“不打紧”与猪八戒的“不打紧”是有质的区别的;唐僧在木仙庵论禅与四位“诗友”的感悟也是不同的。这里,就是有没有“学而时习之”,自己真正修行证悟所得,还是拾别人的牙慧,做一个糊里糊涂的学生,练习老师教给的标准答案,那就大错而特错了。
修禅之人,最忌“口头禅”。禅宗重顿悟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然而毕竟只有慧根的人才能悟得了,或者要在大德的指引下,机缘成熟而开悟,如果没有经过苦修而达到心灵证悟,常常把一些禅宗公案或经言挂在嘴边,装作很得道的样子,开口“欢喜”,闭口“殊胜”,依然是在门外转,摸不到法门所在。
孔子教导我们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不知不可怕,关键是要努力去学习和践行。在这个故事中,一切的事物都是寓意的,例如荆棘岭,遍地荆棘;走到了岭中,明月当空,一切静谧,是修行的好时光。这不正是“荆棘丛中下足易,月明帘下转身难”吗?
孙悟空修行进步大大的,与猪八戒不可同日而语,因此知道跨越荆棘丛非常容易;关键是跨过荆棘丛后,月明之时,该如何“度”?正如老猪说得好,“要得度,还依我”,此时老猪的境界也达到了新高度,应该给他点赞。
生活之中,“口头禅”与修行的“口头禅”是不同的。不管说什么,重要是行什么。这就是“学而时习之”的核心要义,也是“知行合一”的主要体现。做人做事和修行都是一个道理,那个满地都是荆棘,满地都是刺的地方,脚一下去就被割破了,但这还是容易做到的!很多人不怕艰难困苦,最难过的关反而最好过;《西游记》中最厉害的妖怪能打败,却往往是女儿国的“美女”最难过。
因此,当你头顶一轮明月,到了那个清净的时候,就像秋天的天气,月白风清,风景优美,要从这种美景中跳出来,比从痛苦的境界中跳出来还要难,因此叫“月明帘下转身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