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来佛究竟比孙悟空强在哪里?
2018-01-02 09:00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 

如来佛究竟比孙悟空强在哪里?

(西游说禅之六十七:正道之争)

 

孙悟空的目标就是成佛,要不然,当他撂担子不干时,如来便劝告他,你完成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事业后,就会“功成归极乐,汝亦坐莲台”。

如来就像一位超级的“博导”,对心高气傲的猴子又打又压、又疼又爱,反正是谆谆善诱,从大闹天宫一直加以精心呵护和引导,把他放在五行山下“做功课”,派出观音当他的直接导师,唐僧作为执行老师,给他传帮带,一路西行,一路学习,一路开展实证研究,终于到了关键阶段。这个时候,把孙悟空的魔性给练出来了。

这个魔性的表象,就是六耳猴——孙悟空的另一面。要不然,他的所作所为,他的本领与孙悟空毫无二致,以至于观音、玉帝等高手都无法辨别真假猴王。

俗话说,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,为什么不说“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”?因为这个魔永远是占上风的。当年释迦摩尼佛将要涅槃时,他一生的对头大魔王波旬来了。佛祖问他,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,你总该高兴了吧?魔王说,说高兴也高兴,说不高兴也不高兴。佛祖问他为什么?魔王说,我总该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才行啊。
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魔王跟佛祖的战斗力是同等的。佛祖能够降伏一切,最后还是降不了魔。佛祖说,我走了五百年后,还有我的弟子,正法还可以住世,五百年后你有什么办法来破坏佛教?魔王回答说,您老人家安心去吧,我有办法的,到时候我穿你的衣服,吃你的饭,讲你的经。佛祖说,这样啊,你行,你厉害!

因此,人的一生,永远是圣与魔的较量。当你有积极进取、造福社会的一面时,你就是齐天大圣;当你有吃喝玩乐、玩世不恭的另一面时,你就是牛魔王。人之所以很难取得成功,永远是魔的一面占上风,当你想做点有益的事情时,当你拿起书本想学习时,心里就会涌出很多不让你去做、不让你学习的理由:今天太累了,明天再说吧,永远都有原谅自己的理由。这就是大部分人成为芸芸众生中的原因。一些人能够取得成功,就是拜大家所赐,他们在某一方面努力了,就逐步走向了成功。

当年禅宗五祖想传授衣钵时,弟子们分为三种表现:一种是平常人心态,也就是从众心理,反正不是我,与世无争,大家认为应是大师兄神秀的,因为他水平高、能力强,以后就依靠他了;一种是像六祖慧能有担当的,直抒胸臆,说出自己的见解,以我为主,心不被物转;一种是神秀的心态,当他接到师父的指令后,知道其他弟子的心理,又担心自己的“答案”不符合老师要求,因此心中恍惚,彷彷徨徨。神秀的心里矛盾在于,“求法即善,觅祖即恶”,从修行证悟的角度来说是对的,但是为了“得到位子”,则是错误的。这就是“二心对立”,这就是孙悟空对着六耳猴。

在六祖慧能看来,就非常简单,既然自己有心得体会,那就大胆表白,本来不存在“求法”和“觅祖”的问题,事实上也没有什么“祖位”。五祖说了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“身是菩提树”“菩提本无树”,都是随缘说教,本来就没有树,连影子都不应该有,更不应该说出来,说出来也不可执着,如此而已。

神秀的二心对立,有非常的普遍性。这也是孙悟空此时应该克服的问题,也是如来及时指点迷津的问题——这也是孙悟空还没有达到如来高度的问题。

正与邪、圣与魔的对立,是一对永恒的范畴,没有了圣就没有了魔,关键是要找到一条路,来融化这个界限,其实也没所谓界限,一念之善,魔就是佛;一念之恶,佛就是魔。这条路,就是正道的问题,人应该走什么路,才会“功成归极乐,汝亦坐莲台”?

这是到达“坐莲台”的八种方法,也叫八正道或八圣道。具体是:第一,正见,要有正确的见解;第二,正思维,根据佛教的教理进行思维和分别,哪些是可行的,哪些不可行;第三,正语,要好好说话,不要说狂妄自大的话,不要花言巧语,不要说谎言等;第四,正业,要行正路,杜绝不善行为,不杀生、偷盗等;第五,正命,过符合佛祖教导的正当生活;第六,正精进,要毫不懈怠修行,绝不放松要求;第七,正念,起心动念都是善的;第八,正定,专心致志修习禅定,逐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。

如来通过各种方便开导孙悟空,而孙悟空领悟能力也强,也非常刻苦,非常有担当,通过西游路中的修炼,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,使自己的良善本性日益彰显。

人生也是如此,必须时时走正道,坚持正确的方向,唯有正确的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。因此,我们的魔性就会逐步被压制,逐步被削弱,圣的一面就越来越明显了。

 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